信美相互挺好保的信美相互實力如何,值得信賴嗎?
信美相互挺好保產品介紹:
信美相互挺好保
1、所屬公司
信美相互
2、產品特色
挺好保是信美相互承保的一款保險,它有醫療險的理賠門檻,而理賠是一次性給付 。是要求在保險期間內屬于社保范圍內的醫療費用,經社保報銷后自付達到5萬以上的。
3、基本信息
投保年齡:出生滿28天-50歲
繳費方式:1年
保險期限:1年
等待期:90天
信美相互挺好保保險責任:
疾病治療津貼保險金
保額可選10萬、20萬、30萬,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陳勝的社保范圍以內的醫療費 用(含住院治療費用、住院前7天后30天門急診治療費用、特殊門診治療費用、門診手術治療費用),經社保報銷后個人自付費用達5萬元的,一次性給付100%保額 。
信美相互挺好保適合人群:
已經配置充足保額的重疾險、保障完善的百萬醫療險,還希望補充醫療津貼;三高老人、糖尿病人群。
信美相互挺好保亮點:
1.理賠不限病種
治病的醫療費自付達到5萬,一次性賠付10萬、20萬或30萬。
信美相互挺好保綜合評價:
信美相互挺好保(長期)是一款醫療險,一個保單年度自付累計5萬元,可以一次性賠10萬、20萬或30萬。
保障期3年,每年保費不變。
雖然自付累計達5萬元,就可以獲得一筆賠付,但“自付”有嚴格的范圍和定義,自費藥、自費項目是不計入的,即使社保內的費用,如果未經社保先報銷,也不計入。
主流醫療津貼保險一般是按住院天數給付,住院就可以賠,相比之下,信美挺好保(長期)醫療保險屬于理賠門檻高的。
如果跟報銷型的醫療險對比,理賠條件也不算實用。
舉個案例,2016年,深圳市兒童醫院通報羅小朋友三次住院費用的總額是 20萬左右,醫保報銷16萬多,個人實際支付3萬多。
如果購買了百萬醫療險,自己支付的這3萬,在扣除1萬免賠后,可以報銷2萬。而信美挺好保醫療保險還達不到理賠標準,沒辦法獲賠。
信美挺好保醫療保險更偏向對標重疾險。重疾險要達到理賠,需要滿足疾病定義,挺好保不要求疾病定義,只要自己掏錢達到5萬元,就可以理賠。
如果已經配置充足保額的重疾險、保障完善的百萬醫療險,還希望補充醫療津貼,可以考慮,三高老人、糖尿病都可以投保。
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信美相互人壽”)于2017年5月5日正式獲得中國保監會開業批復,并于5月11日取得工商營業執照,是相互制人壽保險組織。
經中國銀保監會許可的業務范圍為普通型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和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萬能型保險;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保險資金運用業務;經中國銀保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信美相互人壽注冊地北京,運營資金11.76億元(本社于2021年底申請增資1.76億元,增資申請已于2022年1月4日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批復,待進行工商登記變更),由螞蟻集團、天弘基金、涌金集團、湯臣倍健等10家企業共同出資。
秉承會員利益至上的宗旨,信美相互人壽以會員共同所有、會員參與管理、會員共享盈余為核心,以全在線運營、數字化為特色,聚焦于同質風險保障人群,著力發展長期養老和健康保障業務,積極開展普惠金融,努力為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和踐行共同富裕重大使命,源源不斷注入“信美力量”。
主要股東:
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國金鼎興投資有限公司、成都佳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 、騰邦國際商業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新國都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遠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 信美相互挺好保的信美相互實力如何,值得信
- 挺好保是信美相互承保的一款保險,它有醫療險的理賠門檻,而理賠是一次性給付 。是要求在保險期間內屬于社保范圍內的醫療費用,經社保報銷后自付達到5萬以上的。3、基本信息投保年齡:出生滿28天-50歲繳費方式:1年保險期限:1年等待期:90天......
- 信美相互醫家醫醫療險的信美相互實力如何,
- 醫家醫是信美相互人壽推出的一款醫療險產品,支持出生滿30天到70周歲的人群投保,保障期限是1年,保證續保6年。還有4個計劃可選,可選0免賠或1萬免賠額,投保靈活,還可附加特藥保障......
- 信美相互挺好保疾病定額給付醫療保險的信美
- 信美相互挺好保是一款定額給付的醫療津貼保險,投保有三個計劃可選,分別是保額10萬、20萬、30萬。30歲投保30萬,保費192元,40歲投保30萬,保費540元......
- 信美相互摯信一生終身養老保險的信美相互實
- 信美相互摯信一生終身養老保險是一款年金險,可以提供與生命等長的現金流規劃,提升養老品質,確定的養老年金領取,可以保證領取至85歲,領取年齡靈活。3、基本信息投保年齡:出生滿7天-65歲保險期間:終身繳費期限:躉/3/5/10年起投金額:躉交5萬,3年交1.5萬,5年交1萬,10年交0.5萬......
- 百萬醫療險,為啥就只能保20年?
- 百萬醫療險保證續保期限最長設定為20年的原因主要涉及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醫療成本上漲及監管政策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