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式基金屬于信托基金,是指基金規模在發行前已確定、在發行完畢后的規定期限內固定不變并在證券市場上交易的投資基金。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我國已成立54只封閉式基金。
由于封閉式基金在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采取競價的方式,因此交易價格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并不必然反映基金的凈資產值,即相對其凈資產值,封閉式基金的交易價格有溢價、折價現象。國外封閉式基金的實踐顯示其交易價格往往存在先溢價后折價的價格波動規律。從我國封閉式基金的運行情況看,無論基本面狀況如何變化,我國封閉式基金的交易價格走勢也始終未能脫離先溢價、后折價的價格波動規律。目前,我國封閉式基金正運行在“折價”的階段,并且自2002年以來我國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市價減凈值再除于凈值)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部分封閉式基金長時間的折價率竟高達30%以上,明顯高于國外封閉式基金的折價水平。
另外,在西方國家一百多年的基金發展史中,一直是封閉式基金獨占鰲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才讓位于開放式基金而居次席。相對國外封閉式基金的發展歷程,我國封閉式基金尚屬嬰幼兒階段,理應有巨大的生存發展空間。但令人困惑的是,經歷了起步、規范和發展的我國封閉式基金,卻在最近一年多時間里止步不前了。從市場表現看,封閉式基金上市即跌破發行價、而且價格不斷走低,成交日趨萎縮,原本精彩紛呈的基金市場幾成一潭死水,波瀾不興。特別是封閉式基金的發行渺無音訊已一年有余。這一切似乎在昭示:封閉式基金已窮途末路。
一 、封閉式基金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90年代初,珠信基金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投資基金(封閉式基金雛形)的起步。之后,天驥、藍天、淄博等投資基金作為首批基金在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標志著我國全國性投資基金市場的誕生。從封閉式基金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看,封閉式基金大致經歷了起步、規范和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封閉式基金的起步期 1991年7月,伴隨著海外(香港)中國基金迅猛的發展勢頭,發行規模達6930萬元的珠信基金(原名一號珠信物托)成立了,它是國內發行時間最早的基金。之后,武漢基金(第一期)、南山基金相繼發起設立。1992年8月,金華市信托投資公司創立的“金信基金”在浙江金華市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按股票交易模式上市競價交易。同時,深圳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這是我國大陸投資基金業中成立的第一家專業性基金管理公司。11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批準深圳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發行天驥基金,規模為5.81億元,天驥基金是當時全國基金中發行規模最大的基金。此后又有多家基金發行,包括淄博基金等。1992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頒布了《深圳市投資信托基金管理暫行規定》,這是當時唯一一部有關投資基金監管的地方性法規。
1993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批準天驥投資基金、藍天基金作為首批基金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同年8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淄博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標志著我國全國性投資基金市場的誕生。此后,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又陸續上市了幾家基金,并與其他證券交易中心的基金市場進行聯網交易,全國性基金交易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據統計,1993年1月至5月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廣東、深圳、四川等分行共批準設立基金12家,規模達到18億元人民幣,國內基金業進入了快速擴張階段。1992至1993年是投資基金成立較多的幾年,至1993年底,共設立各類基金近50只,發行地主要集中在廣東、黑龍江、深圳、沈陽、大連、海南、江蘇等省市。其中基金發行規模最大的是深圳市,達13.7億元人民幣。但過快的擴張速度為基金的統一監管帶來了較大的困難。為防止基金市場的盲目發展,制止各地出現越權審批基金的現象,1993年5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作出了制止不規范發行投資基金的規定,其中投資基金的發行和上市、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的設立以及中國金融機構在境外設立投資基金和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一律須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任何部門不得越權審批。此后,除1993年9月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上海發行了額度各為1億元人民幣的金龍基金、寶鼎基金、建業基金外,相當長的時間里(直至1998年上半年),未再批準設立過各類基金,國內基金的發行陷入停滯狀態。
相對處于停滯狀態的基金發行市場而言,此階段的基金交易市場卻較為活躍。1996年3月18日,深圳基金指數開始編制,基準指數為1000點,將當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直接交易或聯網交易的10只基金全部納入計算范圍。據統計,截止于1998年初,我國共設立各類投資基金78只,募集資金總規模為76億人民幣,在上海深圳掛牌(聯網)交易的基金共27只。在此期間,專業性基金管理公司很少(不足10家),基金總的說來規模很小,運作也很不規范,也稱為“老基金”時期。
(二)封閉式基金規范和發展期 1997年11月14日,《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正式頒布。同時,由中國證監會替代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基金管理的主管機關。從此,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進入了規范發展的嶄新階段。從1998年3月起,陸續有開元證券投資基金、金泰證券投資基金等多家大型基金上市,規模遠遠大于92、93年成立的基金,多為10億至30億人民幣。1999年是基金業大發展的一年,基金迅速增加22只,資產規模躍升為484.2億元;同時,這些基金在規范性方面也有比較大的進步,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基金投資范圍僅限于國債和國內依法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基金的投資組合為80%投資于股票,20%投資于國債。在基金的發起、募集以及后期的運作上也有相對比較嚴格和細致的規定,如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10%;基金與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總和,不得超過該證券的10%;禁止基金之間相互投資;禁止將基金資產用于抵押、擔保、基金拆借或者貸款;禁止基金從事證券信用交易等等。隨著新的證券投資基金隊伍不斷壯大,我國的投資基金業開始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
然而那些成立于《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前的基金(俗稱老基金),卻在運作上存在諸多方面的缺陷,如基金治理結構不符合信托法的原理,規模相對偏小,投資效率低下,且流通渠道相當不規范,同時其投資組合嚴重不合理,規避風險能力差。當時有為數不少的老基金在未經過科學分析與論證的前提下,將大量基金資產投入南部沿海省份的房地產項目或其他實業項目,使基金資產缺乏應有的流動性。此后,在九十年代中期各地房地產投資普遍降溫的大環境下,很多投資無法收回,基金資產嚴重縮水,投資者損失慘重。對此,1999年3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出了對原有投資基金進行清理規范方案的通知,各證券交易中心交易的基金逐步摘牌,交易所上市基金也進行清理規范。在經過一系列的基金合并、資產重組,將原先老基金的不良資產全部置換為流通性較強的上市公司股票、國債或現金資產,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基金的擴募和續期,最終實現了新老基金的歷史過渡。如現在的“景博證券投資基金”即是由湘建信基金和湘農信基金合并而成;“同智證券投資基金”則為海灣基金、武漢基金、贛中基金、中盛基金、開信基金和長江基金重組而來。
截至2002年9月,我國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8家,已經批準籌備、正等待開業的基金管理公司有1家,另有14家(不包括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處于申請籌備階段;國內已募集成立并已掛牌上市的封閉式基金達54只,籌資總額達80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