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宏觀周報:關于中美貿易摩擦緩和的一些看法
現階段,中美貿易摩擦出現緩和。從2019 年9 月美國宣布推遲2500 億商品上調關稅時間開始,中美貿易摩擦出現緩和跡象。接著,2019 年10 月第十三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初步達成第一階段協議,2019 年11 月7 日雙方同意根據協議進展分階段、等比率取消加征關稅。但是對于關稅加征和取消的商討必將是更加困難的。從目前中美貿易摩擦時間軸的梳理來看,截止2019 年11 月9 日,美國仍對從中國進口的2500 億商品加征25%關稅,3000億商品部分加征15%關稅。
5500 億商品清單重點主要指向通訊計算機領域,該領域加征關稅的商品達到1700 多億美元,約占總清單金額的32%,遠超其他行業。2018 年美國進口我國制造業商品金額為5349.2 億美元,其中,包含在2500 億清單中的制造業商品金額為2551.0 億美元,占加征關稅的商品金額的比重為47.7%;包含在3000 億清單中的制造業商品金額為2928.6 億美元,占加征關稅的商品金額的比重為54.7%。從2018 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來看,通訊計算機是所有行業中最多的,高達1743.4 億美元,占總進口商品額的32.6%。從行業大類的金額來看,通訊計算機、電氣機械器材、通用設備、紡織業等行業加征商品金額較多。其中,2500 億清單重點圍繞了通訊計算機、電氣機械器材、家具和通用設備,3000 億清單的重點則是通訊計算機。
借鑒90 年代經驗,中美貿易摩擦未來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對兩國最終能夠解決貿易沖突抱有希望。從本輪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來看,主要是美國擔憂中美經濟差距不斷縮小而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美國在中美貿易中的邊際收益遞減。因此,中美摩擦具有一定內生性和長期性,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對中美雙方最終能夠解決貿易沖突抱有希望,核心原因在于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使得沖突成本極大。借鑒上世紀90 年代經驗,中美關系比現在更加緊張,但經貿合作一直成為兩國關系未能走向破滅最重要的支撐點。現階段兩國有著更廣泛的合作,在全球產業鏈分工格局中,美國一般分布在產業鏈上游和下游(高新技術和消費),中國企業分布在產業鏈中游(加工制造),互補性極高,任一鏈條的斷裂都將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中觀層面,11 月生產邊際改善。從需求來看,11 月以來,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銷售面積同比由漲轉跌; 100 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積同比跌幅收窄,土地成交總價同比由跌轉漲;10 月乘聯會汽車零售同比跌幅收窄。從生產來看,11 月以來,六大發電集團日均煤耗同比漲幅收窄;全國高爐開工率均值同比跌幅收窄。從價格來看,11 月以來,鋼鐵、有色、煤炭價格均值下降,預計11 月PPI 環比為負,PPI 同比跌幅收窄;豬肉價格高位上漲,蔬菜價格均值下跌、水果價格均值下跌,預計CPI 環比依然為正,CPI 當月同比上升。
金融市場方面,資金價格下降,債券收益率整體上行,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全球股市上漲,工業品價格分化。貨幣市場方面,上周央行凈回籠資金35億元,資金價格下降,資金面有所放松。債券市場方面,到期收益率整體上行,期限利差收窄,信用利差分化。外匯市場方面,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美元指數下上行,人民幣即期交易量上升。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方面,全球股市上漲,黃金價格下跌,原油價格上漲,國內工業品價格分化。
風險提示:財政寬松力度不足、貨幣政策過緊、信用進一步收縮、房地產行業出現風險、 中美貿易摩擦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