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宏觀周報:財政赤字進入“4.0時代“?
經濟出清階段“穩增長”服務于“調結構”,積極財政發力,或更加注重結構性
今年前3 季度實際赤字率達到4.0%,明顯高于歷史同期。近幾年來,積極財政發力、實際赤字率中樞抬升,2015 年起便維持在3%以上;2018 年突破4%,達到4.2%。今年前3 季度,一般財政累計赤字2.79 萬億元,已經高于全年的財政赤字預算數;實際赤字率達到4.0%,為1992 年數據記錄以來的同期新高。
積極財政從擴大支出、減稅降費兩方面發力“維穩”經濟,推動了財政赤字規模擴張。前3 季度,新增減稅降費規模達1.78 萬億元,總體稅收同比下滑0.4%,財政收入增速不及預算;而財政發力“維穩”經濟,支出增速9.4%,比預算增速高2.9 個百分點。支出擴張、收入回落,推動赤字率上升。積極的財政明顯發力,有助于經濟階段性企穩,2018 年和2019 年一季度,均呈現類似特征。
資金調入和結轉結余,成為地方政府彌補超預算赤字的重要手段,為財政擴張提供有力支持。預算改革加強了財政“四本賬”銜接,調入政府性基金、使用結轉結余等方式,均可用于統籌財政資金、彌補超預算赤字。改革后財政統籌規模大幅擴張,2018 年達1.48 萬億元,占當年實際赤字的40%,足以覆蓋全部超預算赤字;其中地方政府統籌資金占比超過80%,有力支持了地方財政。
財政結余資金降至低位的背景下,未來財政支出或更加注重結構性發力。伴隨積極財政擴張,存量結余資金加速使用,規模從2014 年的約1.6 萬億元,降至2018 年末的不到5000 億元,預計今年末將降至較低水平。經濟出清階段的“穩增長”,旨在為“調結構”創造相對平穩的宏觀經濟環境;隨著財政結余資金存量降至低位,疊加收入和債務的約束,未來積極財政或更加注重結構性發力。
發電耗煤等先導指標背離,與地產竣工邏輯的區域分化有關,慎言經濟“復蘇”
近期發電耗煤等先導指標頻繁背離,反映東南沿海與中西部的景氣分化,或與地產竣工邏輯的區域分化存在一定關聯。近期發電耗煤、財新PMI 等先導指標抬升,與其他中觀高頻指標背離,并非意味著經濟“觸底回升”,而可能與不同區域的地產竣工交付壓力不同、導致經濟活躍度分化存在一定關聯。總體來看,華南地區等,年底竣工交付壓力較大,房企加速“趕工”、提振區域經濟活躍度。
地產“韌性”疊加近期“穩增長”加碼下,4 季度經濟可能階段性企穩;中期來看,高杠桿壓制下,下行壓力或將持續釋放。2020 年,經濟下行的主要拖累邏輯或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地產投資的下行壓力,二是企業中長期投資意愿偏弱、外需走弱對國內傳導等,對制造業投資的影響。經濟的支持邏輯,或主要體現在消費層面;伴隨“提質擴容”政策不斷落地,消費升級需求或加速釋放。
風險提示: 1. 宏觀經濟或監管政策出現大幅調整;
2. 海外經濟政策層面出現黑天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