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以來,市場對于股指期貨市場表現的評論大多與價格有關,如期現關系、股指期貨對現貨市場波動性的影響等。其實,均衡的期貨價格是實現了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價格。期貨價格不過是風險管理功能有效發揮的必然結果。股指期貨使現貨市場波動性增加,并不一定意味著市場的穩定機制弱化,也有可能是股指期貨市場有效性的表現(信息傳遞的快捷和有效)。
股指期貨市場最本質和核心的功能是風險配置和管理,即為現貨市場提供一個風險剝離、轉移、分散再配置的市場,目的是根據市場不同的偏好,優化配置風險。而我們正確認識和定位市場的功能對股指期貨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古以來,風險就一直與人類如影隨行。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試圖運用自己的智慧、技術和制度來規避各種社會風險,為各項資產、負債、權益匹配對應的自認為合理的風險值。在高度分工和專業化的現代經濟中,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而資源與風險配置又是金融的核心功能。
當前,我們所說的市場化的風險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機制。一是金融中介機構,如保險公司、銀行、公共基金等,是以承擔風險方式為主配置風險的。以銀行為例,其特征是風險配置的內部化(自我管理)。二是資本市場,如債市、股市和期市,是以轉移和受托管理風險方式為主配置風險的。以股票市場為例,其特征是風險配置市場化(社會管理)。各類微觀主體通過金融產品交易,直接進行有關風險的交易或轉嫁。股票市場僅僅是提供了買賣證券的機會,為風險重新分配提供機制。
我們也應該看到,股票市場投資者可以采用組合投資、對沖等方式消除特質性風險,通過交換實現有效的風險分擔。但是,這種方式對于系統性風險卻無能為力。
目前的證券市場(包含期指市場)具有三級風險配置體系。一級市場(股票發行市場)實現風險的初次分配。股票發行市場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籌資功能,使企業的經營風險分散到不同投資人中,共同承擔面臨的各種風險。它為經營體的總風險進行首次分配,起到了攤薄風險的作用。二級市場(股票交易市場)的功能是在一級市場的基礎上,給初始分配的風險提供反復交易風險的機會。其主要功能是風險交易和風險定價。但僅依靠上述由一級和二級市場組成的證券市場,不能完全滿足投資者對交易機制進一步完善的要求。當投資者認為經風險調整后的溢價過高,同時又沒有交易成本低廉的機制來緩解的時候,市場就會失去吸引力。而這就需要一個完善股票市場交易機制,能起到進一步分配風險、優化社會風險結構的市場。這個市場就是股指期貨市場,可以規避股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能使投資者在看多市場的時候,以較低的成本達成投資目的,也能使投資者在看空市場的時候,有效地配置資源,達到獲利的目的。
股指期貨的優化配置功能為股票市場打通了風險流動的渠道, 將所對應標的股票的系統性風險轉移到了期貨市場。通過自由的流動,使風險承受能力弱的人少承擔風險,風險承受能力強的人多承擔風險,從而大大增強市場整體的風險承受能力,達到提高股票市場運行效率的目的。
股指期貨市場上同時存在風險厭惡、中性和風險偏好這三類投資者,它可以通過以下不同的風險配置方式來達到優化風險配置的效果。
首先是分解風險。股指期貨市場可以說是與股市并行的“影子市場”,它將原有的股市單軌運行模式轉變為期現雙軌運行的新模式,專門用來釋放進而重新配置股市風險。投資者可以通過股指期貨完成套期保值交易來對沖現貨頭寸風險,使現貨市場的風險有了轉嫁的媒介和疏通的渠道,從而將現貨市場的敞口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的很多個對手方,在風險不能根本消除的前提下優化風險的結構配置。通俗點講,就是將風險從股票市場分解給期貨市場的眾多投資者,從而提高了市場風險承擔結構的穩定性。通過這種分攤機制,提高了整個證券市場抵御風險的能力。
其次是轉換風險。由于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不同,不同的投資者對風險的認識也有顯著差異。因此,在某些投資者看來的風險,在另一些投資者眼中可能就是投資機會。交易就可以在他們之間進行,將風險有效地轉化。通過這種平衡機制,可以達到提高風險配置效率的目的。
最后是轉移風險。盡管從整個市場看,風險不可能消滅,但有了專業的風險配置場所(股指期貨市場)后,就可以將風險從厭惡者向偏好者轉移。這是一種減震機制,使風險配置給合適的投資者,優化了風險配置結構。
所以,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市場是風險配置市場鏈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優化社會風險結構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