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消費 成長股不乏“牛股”基因
去年12月以來的反彈主線無疑是經濟復蘇下的周期類主題,金融等權重周期品種無疑是領漲板塊。1、2月的經濟數據也充分印證了周期復蘇的主題。但隨著2月PMI的環比下滑、貨幣政策逐步轉向中性,經濟復蘇的預期難免會有所動搖,周期類個股難有持續表現。若考慮到美元指數強勢對于大宗商品價格的挫傷,在未來的一個季度中,周期類品種獲得超額收益的概率有限。兩會后,各方關注的焦點將由經濟增長速度逐步向增長質量切換,未來一個季度中轉型和商業模式將成為資金配置的一個重要指標,成長股有望接棒周期股。
政策預期制約周期股超額收益
周期股最大的特點當屬高業績彈性和股價彈性,通常周期股上漲的催化劑當屬經濟好轉的預期,尤其是實體經濟景氣度在連續下降后出現環比降幅減緩的背景,股價會提前與經濟數據出現異動。另一個決定周期股走勢的決定性因素當屬政策預期,當市場預期政策會轉向保增長時,即使經濟數據仍在下滑,資金也會提前埋伏,博弈政策面的保增長措施。此輪反彈的第一波龍頭當屬銀行、水泥、地產等為首的周期股,催化劑正式經濟觸底預期以及政策利好預期。然而隨著兩會的召開,經濟增長目標的制定,周期股走強的推動力正在減弱,甚至出現一些負面信號。
首先,高層對今后幾年經濟增速的目標為7.5%,低于預期。周期股與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速預期高度正相關,因而支持周期股基本面環比改善的預期現在看來并不牢固。
其次,寬松貨幣政策一去不復返,保持中性的可能性大增。通常市場預期貨幣政策寬松,資金更容易炒作主板的周期類公司,一旦當資金面預期回歸中性時,周期股的交易價值也會隨之下降。
再次,2月CPI創去年5月以來的新高,而工業增加值繼續回落,消費增速創新低,說明經濟止跌企穩的基礎并不牢固,更多屬于小周期復蘇,這點也制約了周期股的中期走勢,表明周期股去年12月以來的強勢表現屬于長期超跌后的預期修復和估值修復,而非大周期向好下的反轉行情。
配置轉換正當時
筆者羅列幾點不利因素,并非一味看空后市,而是想說明一點:當不確定因素在增加,而監管層頻吹暖風的背景下,市場很難兌現大級別的趨勢轉正。在風險初步釋放后,風格轉換將成為主題。
成長股是A股永恒的主線,但如何定義成長股、如何在不同的經濟周期和政策導向下選擇成長股卻大不相同。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成長股仍是配置的主線。從經濟轉型的過程來看,必定是曲折的,充斥著增速與生活環境、經濟效率、民生的博弈,更夾雜著全球貨幣的博弈,在這種局勢下,很難說有哪個大類行業會持續走牛,類似于2003、2004年時五朵金花的周期牛市很難再現。未來經濟結構的轉變不僅將沖擊A股,更將沖擊著市場對于金融、重工業等傳統產業的估值體系。
由于市場對與傳統產業和新興成長產業看法的極大差異,未來傳統行業低PE、新興產業高PE的局面將再次出現。對于成長股,無論是PE的傳統估值、還是PEG等融入成長因子的估值體系,都很難全面地反映出成長的價值。因此,我們對成長股的把握更多在于對公司未來前景的預判,即想象的空間,并且這種想象的空間要經得起正常的邏輯推理,不與實際數據存在很大偏差。今后,對于成長股的選擇更多不是依賴業績的預測能力,而是依賴對于經濟發展模式的解析、對于政策對某個行業影響的深入解讀。
二季度,經濟復蘇趨緩、貨幣政策回歸中性、IPO重啟預期上升的組合制約了趨勢性行情,因此主題和成長將取代經濟復蘇中的周期主題。配合3、4月份的年報和一季報的密集披露期,屆時業績環比大幅提升、行業出現拐點的成長股更容易受到資金青睞。而每一輪中級反彈特有的“周期+成長”主題這次也會體現。3月以來A股的持續調整恰恰是風格轉換的一個觸發器。
成長股的投資邏輯
成長股走牛的土壤當屬宏觀環境和政策取向,因而經濟發展趨勢是選取成長股的核心標尺。典型的案例當屬90年代中期的家電股,當時被視為三大件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在百姓家中普及,創造了四川長虹(600839)這樣的成長股。映射到當下,主題無疑是城鎮化,這種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是投資拉動的“造房運動”,更是一種生活設施的升級以及品質的提升、中高層消費群體的崛起。在此背景下,作為后建設周期收益的裝飾園林、節能建筑、智能城市、品牌消費有望受益。其中,那些小市值、具有區域優勢的企業機會更大。此外,消費是成長股永恒的主題,其中醫藥股,尤其是能夠在新藥研發方面具有優勢、擁有獨立定價權的品種更有牛股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