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私募調查:盼望公募業務 談券商牌照還太早
私募基金開展公募業務門檻降至20億元,多數大型私募關注轉型券商后的競爭優勢
“牌照放開肯定是一個趨勢,未來資產管理行業將會迎來大變局,只有優秀的管理機構才能生存下來。”深圳金中和投資CEO曾軍表示。
幾天前,旨在引入競爭的《證券公司設立和業務規范審批暫行規定》發布,并將在下個月底前推出。這個《暫行規定》將賦予陽光私募一項權利:如果符合條件,除了可開展公募業務外,甚至還可以申請變更為專業化的證券公司。
此舉,令不少投資者想起了1980年代的新加坡。正是由于牌照的開放,短短的30年,新加坡已成為了亞洲金融中心。
不過,理財周報在采訪國內數家大型陽光私募負責人后發現,近兩個月政策放開的步子雖然遠超他們的預期,但是,私募基金關注最多的還是開展公募業務的問題,對轉型為券商似乎并不太留意,只是希望監管層能夠盡快出臺更多細則。
“券商領域是一個更為專業化的服務領域,目前我們還只停留在關注階段,暫時不會行動。”從容投資聯合創始人鄭瑩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私募轉公募”門檻降至20億元
2月18日,證監會發布《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暫行規定對于私募基金開展公募業務的門檻進一步下降,原本30億元的證券資產規模變為20億元。
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陽光私募機構達到開展公募業務的門檻,而上述規定將會在6月1日起施行,相比起轉型做證券公司,做好開展公募業務的準備則顯得更為急迫。
星石投資總裁楊玲告訴記者,轉型做券商是更進一步的開放,也會有更多約束條件,現在討論是否轉身做券商,為時尚早。
“我們目前正在積極準備第一時間做自主發行私募基金和第一時間開展公募業務。”楊玲表示。
“發行公募產品存在著一個難點,就是后臺的建設和清算,我們了解到已經有銀行、券商等機構愿意以外包的方式和私募進行合作,為陽光私募快速建立起高效、安全的后臺體系。從成本角度來考慮,我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會積極準備,希望爭取到公募的牌照,但短期內肯定不會發公募產品。”深圳一家較大規模的陽光私募負責人告訴記者。
“開展公募業務需要大量的成本,對于大多數私募機構恐怕是難以承受的。”
轉型券商優勢明顯,成本高昂
目前,陽光私募產品發行一般通過信托和券商資管渠道,而交易席位則需要完全依賴券商,這些成本都是陽光私募一項重要的支出。
如果陽光私募轉型做券商,首先就會節省很多交易成本。而更大的優勢則在于,目前銀監會對于陽光私募信托產品有不少限制,轉型為券商,將會繼續發揮陽光私募靈活多變的投資風格,結合券商資管的優勢,豐富產品線。
“對私募來說,若能轉券商可以整合資源,比如可以減少經紀費用、通道費用支出。可以利用券商投資范圍的廣泛更好地發揮優勢。”星石總裁楊玲表示。
再者,券商的公信力肯定比陽光私募更高,如果轉變成證券公司,能增強客戶的忠誠度。
“毫無疑問,陽光私募都將變為以資產管理為主要的證券投資機構。”金中和CEO曾軍告訴記者。
雖然陽光私募轉型券商優勢明顯,但是,如果要做傳統券商,以目前的架構和人員編制,毫無疑問是存在很多挑戰。
“私募專長于投資,券商專長于投資服務,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無論是在后臺人員配置,還是信息系統的架構上,私募目前都無法直接轉型成為傳統券商。”從容投資聯合創始人鄭瑩告訴記者。
“除非花重金進行針對性的改造。或者,如果法規容許,私募開展只服務于自身或者特定對象的券商業務。”鄭瑩表示。
牌照料貶值,小券商承壓
券商的牌照在過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香餑餑,這也使得中國券商缺乏更為充分的市場競爭,與國外投行相比無論從規模還是從競爭力來說都遠遠落后。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券商賴以生存的牌照將大幅度貶值,優勢不復存在。
“未來肯定會有不少民營資金大舉進入券商行業,這肯定會對行業造成較大的沖擊,競爭將更加充分,不排除現在一些小券商會被迫關閉或者被兼并重組。”前述一家深圳較大規模的陽光私募負責人告訴記者。
“金融業的改革正在向消除行業壁壘,實現混業經營的方向行進。門檻降低,有利于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或者促成金融行業內部的整合。”從容投資聯合創始人鄭瑩表示,“當然,另外一方面分析,行政上的限制放寬,或使得以前稀缺的券商牌照資源不再享有制度紅利,也會真正地促使券商機構從市場上尋找到自身的定位和核心優勢,靠市場競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