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減H捧A”巧施“回馬槍”追藍籌
從行業來看,金融、機械類H股遭社保基金減持力度較大
從近期社保基金密集減持在港上市的中資股來看,嗅覺靈敏的社保基金早已開始調配資金,積極轉戰A股市場。
據聯交所披露的數據顯示,自去年10月份以來,社保基金密集減持H股,特別是剛剛過去的一個月,減持力度明顯加大。從行業來看,金融、機械類股票減持力度較大。
金融類股票中,社保基金減持了工商銀行(601398)、中信證券(600030)、海通證券(600837);機械類股票中,社保基金減持了中國南車(601766)、重慶機電(行情,資訊,評論)。
此外,去年10月份以來,社保基金還陸續減持了錦江酒店(行情,資訊,評論)、新華文軒(行情,資訊,評論)、國藥控股(行情,資訊,評論)等H股股票。
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去年10月份A股持續下跌、AH股溢價指數跌破100點之后,社保基金卻在暗中積極布局著A股。
從已披露的2012年三季報來看,三季度被列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社保基金持股市值合計為504.21億元,比二季度增加25.11億元,增加幅度為5.24%,創出了歷史新高。社保基金三季度共計持股63.56億股,比二季度增加12.55億股,增加幅度為24.47%;社保基金三季度所持股票共343只,比二季度增加了20只;新進的股票96只,比二季度多17只,為2011年三季度以來最多;被增持的股票為85只,比二季度多10只,為2006年三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社保基金公布的信息顯示,2012年8月24日,全國社保基金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投資150億元參與交通銀行(601328)A+H股非公開發行。12月12日,國電電力(600795)面向社保基金和國電集團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獲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
業內人士指出,社保基金從港股市場銀行板塊中撤出,說明看好A股市場中業績轉好的低估值藍籌股。
郭樹清“藍籌價值論”的勝利
據《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統計,2012年12月4日至2013年1月7日,QFII重倉的藍籌股賬面整體浮盈達到27.08%,而同期上證綜指僅上漲15.71%。顯然,大盤指數回升是藍籌股厚積薄發的結果;而從市場建設層面來講,本輪恢復性行情是價值投資理念的兌現,也是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藍籌價值論”的勝利。
2011年10月29日,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主席的第一把火,就是推出提升上市公司回報的四項舉措,直指藍籌股價值投資。2012年2月16日,他又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成立大會上稱,滬深300等藍籌股的靜態市盈率不足13倍,動態市盈率為11.2倍,顯示出罕見的投資價值。這在當時被稱為“最牛股評”。同年6月29日,他在上海陸家嘴(600663)金融論壇上接受采訪時表示,對藍籌股的信心始終沒有改變過,因為對藍籌股的信心就是對中國股市的信心。
股市自2007年下半年大跌以來,很多投資者一直在思考,為什么中國的藍籌股得不到重視,為什么眾多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熱衷于追捧重組股、垃圾股。答案聚焦到一點,就是市場機制不健全:退市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缺失,監管者引導不夠。
郭樹清對于藍籌股價值投資的明確表態,加上上市公司分紅制度的強化,退市制度的完善以及其他配套改革措施的推出,為藍籌股成為主流投資標的提供了可能。因此說,近期恢復性行情的迸發,是這些制度措施厚積薄發的結果。
在對待藍籌股的態度上,公募基金受制于排名等因素的影響,明顯遜色于其他機構投資者。去年,公募基金的旗幟性人物王亞偉轉投私募,恐怕也與逐漸形成的藍籌股價值投資氛圍有關。筆者認為,假若如此,王亞偉離開公募基金倒是一件好事。
一位基金經理近日表示,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他們已經不追逐新興產業里的中小股票了,而且遠離重組股,轉為更加注重公司的估值,并逐步增持電力、金融、石化等傳統行業的低估值股票。
從目前的形勢看,監管層的改革將繼續深化下去,藍籌股的江湖地位也會愈加穩固。接下來,監管層將著力弱化為企業融資服務的市場定位,強化以股東回報為基礎的市場定位。上市公司應該對此有深刻認識,積極做好公司經營和治理,為市場提供優質的投資標的;機構投資者也應對此有深刻認識,時刻秉承價值投資理念,為客戶保值增值。
在十八大會議期間,郭樹清稱“監管機構要對市場的漲跌承擔一定的責任”。這種回應體現了監管者的一種責任擔當,也說明監管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前景充滿信心。
當然,市場總會有漲跌,本輪藍籌股主導的行情也不會一往無前,但提倡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推崇藍籌股,將會成為證券市場投資的主旋律。有了這個基礎,投資者的勝利就不再是“鏡中花水中月”。
回眸2012:藍籌股表現一枝獨秀
市場估值結構開始趨于合理,新股發行“三高”現象也有所緩解
中國資本市場2012年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開始釋放出正能量。根據本報記者統計的市場最新數據發現,去年大盤藍籌股市場表現明顯好于其他股票,同時,市場估值結構開始趨于合理。
統計顯示,2012年,代表優質藍籌股公司的滬深300指數上漲7.55%,上證180指數上漲10.80%,上證50指數上漲14.84%,遠高于上證綜合指數3.17%和深證綜合指數1.68%的漲幅,而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更是分別下跌1.38%和2.14%。藍籌股的投資價值得到市場認可,市場“炒小”、“炒差”現象有所遏制。
同時,去年市場估值結構開始趨于好轉。截至2012年底,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平均市盈率較2011年底下降了2.49%,中小板、創業板市盈率同比分別下降了18.49%和17.43%,中小市值股票與大盤績優股估值水平之差有所減小。同時發行A、B股的上市公司,其A股價格與B股價格之比由2011年底的1.73倍下降至2012年底的1.45倍。同時發行A、H股的上市公司,其A股價格與H股價格之比由2011年底的1.12倍下降至2012年底的1.01倍,A股、H股價格基本趨同。
截至2012年底,滬深300指數市盈率為11.76倍,低于新興市場的巴西圣保羅證交所指數21倍和印度孟買SENSEX30指數16.35倍的市盈率,與發達國家主要股指估值水平基本相當。
數據顯示,去年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截至2012年底,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所持A股流通市值占比17.40%,較2011年底上升了1.73個百分點;自然人投資者持股占比25.33%,下降了1.22個百分點;企業等一般機構持股占比57.28%,下降了0.51個百分點。
自然人投資者交易金額占比下降較大。2012年,自然人投資者交易金額在全市場交易金額中的占比為80.93%,較2011年下降了3.1個百分點;一般機構交易金額占比3.88%,上升了1.26個百分點;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交易金額占比15.19%,上升了1.84個百分點。
此外,去年新股發行“三高”現象也有所緩解。根據統計,2012年,新股平均發行價、平均市盈率同比分別下降28.26%和36.44%,創業板平均超募比例由2011年的144.01%下降至2012年的94.48%。2012年,26.62%的新股上市首日收盤跌破發行價,市場“炒新”現象有所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