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包括哪些
"一行三會"正全面升級"防風險"監管措施。金融業包括哪些,這既是"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的邏輯延續,也是金融協調監管加強的重要信號。金融業包括哪些中國證券報認為,防風險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前提,也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的保障。這些防風險、強監管措施將常態化實施,并深刻影響金融業發展。
防范金融風險已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從貨幣政策真正走向穩健中性,到3月中下旬以來多地密集升級樓市調控措施,再到最近一兩周銀監會、保監會等部委接連出臺政策劃定風險防控重點范圍,防風險的重要性在宏觀調控實踐中得到彰顯。
一方面,這是"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的邏輯延續。杠桿過高、資金空轉、泡沫累積等問題是風險誘因,去杠桿就是為了擠泡沫、防風險。決策層強調"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金融業包括哪些充分說明防風險將是連貫的、系統的綜合考慮,政策儲備也是充足的。另一方面,經濟底部震蕩企穩、對經濟增速容忍度的提升為防風險提供了更好的政策實施環境,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可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梢哉f,多部委聯手加強金融監管將常態化。
這將給未來金融生態帶來深刻影響。最受關注的是,防風險內在地要求強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強化協調監管。從近期出臺的政策措施來看,金融領域防風險主要集中在防范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防范交叉金融業務風險傳染,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等。這些是分業監管體制下最易滋生又最難防范的風險。由于分屬不同監管部門,同一性質的金融產品跨市場層層嵌套,底層資產看不清,資金流向摸不到,金融業包括哪些部分業務甚至在金融創新的外衣下行走在灰色地帶,隱藏巨大風險隱患。對這些風險的根除有賴于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統一同類金融產品的標準規制、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規則、減少監管真空、彌補監管短板。
從這些意義上說,防風險的全面升級意味著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進一步提速的需求,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當然,這可能給機構轉型、市場發展帶來短期陣痛,如何有序、適度地推進去杠桿、擠泡沫、防風險是一種實踐智慧。
防風險將倒逼金融機構回歸主業,推動資金脫虛向實。資金空轉更多源于"理性經濟人"驅使下機構的趨利避害,偏離資產管理主業,更多地從事融資類、通道類業務,滋生資產出表、加杠桿、利用場外衍生品規避監管等亂象,加劇了資金"脫實向虛",既吹大了金融市場泡沫,又妨礙了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多部委防風險措施均強調金融機構要注重防范資金運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戰略風險、新型業務風險,要求機構規范公司治理、加強信息披露、加強股權管理、規范關聯交易等。防風險監管措施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推動資金更多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更新時間:2017-04-27 16: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