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期貨
1964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一反傳統推出了活牛期貨品種,后來又推出了活豬期貨合約。到1969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和畜類期貨交易中心。作為一個成功的期貨品種,美國生豬期貨成功幫助無數農場主回避了市場價格暴漲暴跌的風險,得到一致認可;而我國的大連商品交易所也將在今年正式推出生豬期貨品種。
在日前舉行的生豬期貨合約交割質量標準論證會上,專家審定組論證通過了《生豬交割質量標準》和《生豬交割質量檢測技術規程》。我國第一個商品豬產業標準正式產生。生豬期貨也就是標的物為 生豬 的期貨合約。
生豬市場的波動曾為整個產業鏈市場帶來大起大落,養豬企業因生豬價格波動帶來的利潤縮水而承受巨大壓力,飼料市場因依托養殖業也同樣遭受市場的大起大落而導致運作風險加大。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生豬期貨合約逐漸發揮期貨發現價格、規避風險的功能,幫助生豬養殖者通過期貨交易行情及時了解未來的生豬市場價格走勢,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從而降低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實現穩定增收。同時也滿足了豬肉加工企業應對肉豬價格的波動和存儲加工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由此可見美國的生豬期貨對穩定美國生豬生產、加工和消費市場,促進生豬產業的專業化、現代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豬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使養殖業者能回避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加工和銷售企業可通過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生豬期貨使得從種豬培育、繁育豬仔、飼養、加工到銷售的各個環節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進行調整。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紅肉年鑒”相關數據顯示,生豬期貨推出后,美國生豬產業市場的波動在生豬期貨推出后要小于推出前。
由于生豬期貨能及時、準確地反映未來豬肉現貨市場的變化,大規模生產者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方面更具優勢。在生產分散,現貨市場不統一的情況下,生豬期貨并不能充分發揮發現價格的功能,美國繼1950—1955年出現生豬市場價格波動后,美1966—1980年依然發生了一次豬肉生產的較大波動,而且持續時間較長長。20世紀80年代后期,新技術的出現和生豬養殖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規模養殖的出現,美國生豬養殖業和加工業開始擴大規模。隨著飼養規模的擴大,大的生豬企業充當了行業整合者。通過整合或與小生產者簽訂長期生產合同的方式,生產的整合者向小生產者提供管理服務、豬仔、藥及其他投入品,養殖散戶主要投入勞動和飼養設備,最后散戶將生豬以固定價格出售給企業。通過這種組織形式,整合企業利用資本杠桿更快地擴大規模。大規模生產者基于低成本和通過生豬期貨套期保值來保證利潤,從而確立了市場地位。據統計,在美國,存欄量超過1000頭生豬的養殖場所占的市場份額從1987年的37%上升到了1992年的47%,到1997年進一步上升到了71%,美國生豬產量第二大的北卡羅來納州則高達98%。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生豬產業在縱向整合方面經歷了顯著的變化。由于生豬期貨提供了未來現貨的可參考價格,生產者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進行產量的調整和未來價格的預期,而加工和銷售者通過套期保值來規避風險,這使得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和大的豬肉加工企業之間采用生產合同進行交易的方式被普遍接受,并替代了先前的公開市場交易。以合同的方式規定了生產者交貨的數量、交貨的地點和時間,價格則主要隨行就市,并根據產品的質量或規模給與相應的獎勵。在生產合同方式下,大的豬肉加工企業提供管理服務、豬仔、獸醫服務和其他投入,而生豬養殖者提供土地、設備和勞動,養殖者收到的是固定回報和生產獎勵。生產合同和市場合同成為了美國生豬生產企業和豬肉加工企業的主要交易方式。到1999年,美國已有近60%的生豬是通過多年長期合同和縱向整合的方式進行生產的。
美國生豬產業探索了一條成功的道路,生豬期貨加速了行業內規模經營和行業間縱向整合的形成。大規模生產者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金實力,通過簽訂長期合同和縱向整合的方式將同業中的小規模生產者和上、下游企業納入自己的生產體系。而規模的擴大又反過來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使整個產業鏈的演進進入了一個規模化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階段。
目前,生豬期貨作為國內第一個畜產類期貨品種正處在積極的研究開發之中,生豬期貨極有可能成為2010年第一個新的農產品期貨合約。了解美國生豬期貨對生豬產業的影響,可對我國起到借鑒作用,我國生豬期貨的推出或許是我國生豬產業轉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