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殼上市
買殼上市(反向收購)是指非上市公司股東通過收購一家殼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控制該公司,再由該公司反向收購非上市公司的資產和業務,使之成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原非上市公司的股東一般可以獲得上市公司70%-90%的控股權。一個典型的買殼上市由兩個交易步驟組成。一是買殼交易,非上市公司股東以收購上市公司股份的形式,絕對或相對地控制一家已經上市的股份公司;二是資產轉讓交易,上市公司收購非上市公司而控制非上市公司的資產及營運。一般而言,買殼上市是民營企業的較佳選擇。由于受所有制因素困擾,無法直接上市。
與一般企業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優勢是能在證券市場上大規模籌集資金,以此促進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已成為一種稀有資源,所謂殼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機制轉換不徹底,不善于經營管理,其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喪失了在證券市場進一步籌集資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這殼資源,就必須對其進行資產重組,買殼上市就是更充分地利用上市資源的資產重組形式
所謂買殼上市,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過收購一些業績較差,籌資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剝離被購公司資產,注入自己的資產,從而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買殼上市的企業首先需要獲得對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從具體操作的角度看,當非上市公司準備進行買殼上市時,首先碰到的問題便是如何挑選理想的殼公司,一般來說,殼公司具有這樣一些特征,即所處行業大多為夕陽行業,具上營業務增長緩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虧損;此外,公司的股權結構較為單一,以利于對其進行收購控股。
買殼上市的利弊:一般來說,買殼上市是民營企業在直接上市無望下的無奈選擇。與直接上市相比,在融資規模和上市成本上,買殼上市都有明顯的差距。所以,買殼上市為企業帶來的利益和直接上市其實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成本較高、收益又較低,打了一個折扣而已。上市的收益主要有資金和形象兩方面。目前企業考慮更多的倒應該是買殼上市的弊。一是成本,二是收益。即成本收益比能否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買殼上市的成本總體上是逐年上升趨勢。1997年每起買殼上市案例的平均成本為6000萬元,1998年上升為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深滬股市已經有上百起買殼上市案例,但是成功率并不高。買殼上市獲取收益的主要途徑是配股融資。當然也不排除主要通過二級市場炒作獲取收益的情況,但是由于很難統計這種現象,而且本文的閱讀對象是那些考慮將買殼上市作為長期投資的企業家,所以評價買殼上市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是效益能否得到長期穩定發展。